一件初出茅庐的服装,一个细节满满的工位,电影实习生晨晨的日常背后,是年轻演员李庚希面对舆论风暴的生存智慧。
“面对网络暴力,要专注自己,向内探究内心真正想要的。”在电影《恶意》青岛路演现场,主演李庚希平静地分享着她的应对之道2。这位25岁的演员刚刚经历了“京圈公主”、“资源咖”的舆论风暴,言语间透着超越年龄的通透。 在片中饰演实习生晨晨的她,刻意用“初出茅庐”的服装和工位细节构建角色真实感2。而戏外,她面对网络暴力的态度与角色形成了奇妙互文。 同剧组的张子贤则剖析自己饰演的萧保乾:“并非单纯反面人物,只是立场、职场阶段和位置不同导致价值观碰撞。”2 这位以“松弛感”著称的演员,在角色中寻找着人性的灰度空间。 01 银幕内外的网络暴力图景《恶意》作为2025年暑期档的黑马,由陈思诚监制及编剧,来牧宽与姚文逸联合执导。影片围绕一起医院双人坠楼案展开,资深媒体人叶攀(张小斐饰)在调查过程中,意外引发了一场席卷所有人的舆论风暴。 影片呈现了网络暴力的连锁反应:护士李悦(陈雨锶饰)因“小三”传闻被辞职、为救病患献出生命却仍被网暴;母亲尤茜(梅婷饰)在丧女之痛中情绪宣泄反被舆论围剿;记者叶攀追寻真相却被恶意裹挟。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刘海波教授评价,《恶意》是一部极具“当代性”的作品,紧密贴合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环境与流量至上的现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影通过加快剪辑节奏等方式,展现信息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人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得立即下判断。 02 李庚希的生存智慧:从标签到突破“京圈公主”、“资源咖”,这些标签曾如影随形地跟着李庚希。直到今年6月30日《恶意》首映礼上,陈思诚站出来为她正名:“纯粹瞎扯!”他用自身经历类比:“我当年也被叫过‘果郡王’,但实际都不存在。” 真相是,15岁的李庚希带着仅有的500块钱,离开学校到北京闯荡,住的是条件简陋的地下室。在拍摄《漫长的季节》时,导演辛爽甚至摔了剧本,批评她的情绪表达“淡得像白开水”。 面对压力,她选择沉入角色。拍《摇太阳》时,为贴近绝症患者角色,她连续一个月只吃水煮菜,瘦得脱相。拍《超越》练习短道速滑,膝盖摔得血肉模糊是常事,却总咬着牙说:“没事,再来一条!我可以的!” 这种专注为她赢得金鸡奖影后桂冠,也让她在《恶意》中能够精准把握角色细节:“服装刻意做成初出茅庐的样子,会注重工位细节及说话状态”。戏里戏外,李庚希践行着同样的生存哲学:专注自己,向内探究内心真正想要的。 03 张子贤的角色解构:打破非黑即白的桎梏在《恶意》中饰演萧保乾的张子贤,带来了另一维度的思考。他拒绝将角色简化为“反派”:“并非单纯反面人物,只是立场、职场阶段和位置不同导致价值观碰撞”。 这种理解源于张子贤独特的表演方法论。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他透露,每次看完剧本,都会把角色想象成一个小孩,从角色小时候开始琢磨。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角色是单一的,单面的,那种人物是动画片里的,是猫和老鼠,唐老鸭米老鼠。” 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演员有着朴素的职业信念:“如果我演一个角色,大家看完了说谁演也行,我就不舒服。” 为此他宁愿拒绝烂戏:“我不要那种机会,我不去挣那个钱,因为那样我不舒服。拍戏这事儿,你得痛快,你得舒服。” 表面松弛的张子贤,实则在创作中经历着巨大压力。准备《叛逆者》角色时,他曾压力大到产生幻觉:“我特想一下把它(台词)全背下来,我想我要有这种超能力就好了。” 这种对表演的敬畏心,使他能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生命质感。 04 镜子与窗口:《恶意》的社会隐喻《恶意》的剧本历经三年打磨,创作团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咨询记者、媒体机构及监管部门,研究传播学论文。导演姚文逸从监制陈思诚身上学到重要一课:抓大放小,抓住电影重点和本质,调动一切手段推向极致。 影片通过三位女性角色构成多棱镜式叙事: 叶攀(记者):强大、有责任感。坚守新闻真实性,即便身处舆论漩涡仍不懈追寻事实;
尤茜(母亲):绝望、破碎。为母则刚,但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情感破碎而无力;
李悦(护士):如蝴蝶般脆弱却坚韧。背负单亲家庭创伤和成长痛苦,既有飞蛾扑火的勇气,也有被误解的脆弱。 陈雨锶在解读角色时说:“李悦代表了千千万万被误解、受伤害的人。” 这种代表性使影片超越个案,成为观察网络时代群体心理的窗口。 当陈思诚在首映礼上为李庚希辟谣时,现实与银幕形成了奇妙互文。就像他在创作访谈中强调的,比资本更可怕的,是人们习惯用简单标签解构复杂的艺术创作。 05 风暴过后的生存之道“所有的风暴都会过去,但如果那种阴影种在心里,让人很难走出来,那么有一天自己内心也可能会滋生出恶意,去反击别人。” 演员陈雨锶在青岛路演时点出了网络暴力的潜在延续性。 导演来牧宽则升华了电影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时代,更要冷静且清醒地做出判断,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他特别指出那些无心的、甚至怀着好心的“恶意”的普遍性——人们常怀着好心却办了坏事。 张小斐分享了自己的应对方法:选择“断网”。“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感受过网络带来的恶意。”此时,她会像自己饰演的角色叶攀一样,“断一下网,远离一阵,也许风暴就会过去。” 李庚希的态度与之呼应:“专注自己,向内探究内心真正想要的”。这种向内探索的勇气,或许正是数字时代的精神疫苗。 陈雨锶在节目最后呼吁:“在这些恶意之下,我们要更加守护善意,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当影片字幕升起,真正的思考才刚开始——在信息洪流中,我们能否保持清醒判断?在众声喧哗中,我们选择做怎样的声音?
首映礼的镁光灯下,陈思诚为李庚希发声的场景与影片中叶攀遭遇网络暴力的情节形成了后现代镜像。当李庚希在《恶意》中饰演的实习生晨晨专注整理工位时,戏外的她已学会在舆论风暴中锚定自我。 张子贤对复杂人性的探索仍在继续。他始终相信:“你要是能大概知道这个人小时候什么样,你就会赋予这个人性格不同的面。” 在非黑即白的网络世界,这种对人性灰度的尊重显得尤为珍贵。 影片结尾,叶攀在漫天恶意中选择“断网”自救。而银幕前的观众走出影院,面对手机屏幕上闪烁的信息洪流,或许会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