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患绝症老人多次猥亵女性未被处理
2025 年 8 月 26 日晚,湖南怀化溆浦县鑫鑫家私城发生一起令人愤慨的猥亵事件:一名年约 70 岁的老年男子闯入商铺,对独自守店的女性实施猥亵行为。据受害者家属蒋亮(化名)爆料,该老人长期以来专挑女性独自守店时机,多次闯入当地不同商铺进行骚扰猥亵,其恶行已令当地商户苦不堪言。更令人无奈的是,由于老人身患尿毒症和癌症等绝症,且年事已高,当地警方在接到多次报案后仅能对其进行口头警告,未能采取实质性处罚措施。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未让老人收敛,反而使其愈发嚣张,甚至在作案后扬言要报复报案者。蒋亮表示,老人此前状态正常,自查出绝症后便呈现 "破罐子破摔" 的心态,其继女虽负责赡养却对其违法行为无可奈何。
屡犯不止的骚扰与无奈的执法
"他这段时间应该是骚扰很多店铺,报案好多起。" 蒋亮回忆,事发当晚全家人外出旅游,嫂子独自守店时遭遇不幸。更令人气愤的是,老人在警方口头警告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扬言要报复报案者,这让蒋亮忍无可忍,遂将视频发布到网上。
在当地经营药店的王女士(化名)透露,她曾在顾客在场的情况下遭到该老人的不当举动,先后三次报警,但每次得到的回复都令人失望。"警察说他活不了几天了,不好处理。" 这种执法困境让商户们陷入恐慌,不少人开始自行安装监控、结伴守店,甚至考虑雇佣男性店员。
溆浦县公安局兴隆派出所接线警务人员证实该警情由其处理,但未透露具体案情。据知情人士介绍,警方并非不愿作为,而是面临法律与现实的双重困境。该老人罹患尿毒症和癌症等严重疾病,且年届七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老年人和患病者的处罚需格外审慎,这使得警方在多次接警后仅能采取口头警告措施。
疾病与犯罪的交织:精神鉴定的转折
随着事件发酵,更多细节浮出水面。据悉,该老人为湖北籍,在溆浦县与一名带孩子的妇女共同生活数十年,目前由继女负责赡养其吃穿租房。蒋亮表示,老人此前状态正常,自确诊绝症后便呈现 "破罐子破摔" 的心态,其继女虽尽赡养义务却对其违法行为无可奈何。
这一局面在 8 月 28 日出现转折。经媒体曝光和舆论关注,当地警方对老人进行了精神鉴定,结果确认其患有精神疾病。当日,老人被依法送入精神病院接受强制治疗。"公安处理比较及时,然后我就把视频给删掉了。" 蒋亮对这一处理结果表示认可。
然而,这一转折也引发新的疑问:为何多次作案后才进行精神鉴定?老人的疾病与其猥亵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联?当地居民反映,老人日常言行看似正常,其 "精神疾病" 的鉴定结果让部分商户感到意外。
法律困境与社会争议
事件曝光后,网友围绕 "特殊群体犯罪如何追责" 展开激烈讨论。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法律对特殊群体犯罪确实有从宽处理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应责令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刑法层面也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规定了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条款。
"法律的人道主义关怀不应成为犯罪的保护伞。"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张律师表示,此类案件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法律温度与受害者权益保护。他指出,《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并无对绝症患者的特殊规定,实践中警方可能出于人道主义考量和执行风险评估而采取保守处理,但这无疑会纵容犯罪行为。
在溆浦县商业街,商户们对事件议论纷纷。"我们理解法律要照顾老人,但谁来保护我们呢?" 一位服装店老板说,连续数月的骚扰已严重影响正常经营,不少女性员工甚至因此辞职。有商户建议,应对有暴力倾向的特殊群体建立预警机制,而非等到事件发酵后才采取措施。
事件反思:流动老年群体的管理难题
此次事件也暴露了流动人口管理中的漏洞。据了解,该老人虽在当地生活数十年,但户口仍在湖北,这种 "人户分离" 状态给监管带来难度。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坦言,对于无本地户籍的老年群体,尤其是患病人员,其监护责任界定模糊,社区干预手段有限。
随着事件告一段落,老人被送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商户们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法律专家呼吁,应加快完善针对特殊群体犯罪的法律适用细则,明确绝症患者、高龄老人等群体违法犯罪的处置流程,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在保障特殊群体权益的同时,更要筑牢普通人的安全防线。
目前,溆浦县警方已加强对商业街的巡逻力度,当地社区也开始对辖区内特殊群体进行摸排登记。这场由猥亵事件引发的执法讨论,正在推动基层治理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