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医学类录取线“跳水”,临床医学遇冷成新趋势?

0
回复
63
查看
[ 复制链接 ]

3

主题

0

回帖

46

积分

管理员

你的王

积分
46
2025-7-22 01:26:2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大医学院

浙大医学院


十年寒窗,医路漫漫,曾让无数学子挤破头的临床医学专业,今年却在顶尖高校录取榜单上罕见“跌落神坛”。

7月21日,浙江省2025年高考普通类一段平行志愿投档线揭晓。浙江大学医学院所有专业分数线和位次号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最热门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比去年降了9分、369名位次号。

预防医学专业降幅最为明显,比去年降了8分、1472名位次号。往年医学类专业动辄需要全省前千名的辉煌,在今年被蒙上一层阴影。

01 医学荣光褪色?顶尖名校集体遇冷
当录取分数线公布时,教育界人士纷纷感到意外。浙江大学医学院今年投档最低位次号为7552名,对应分数658分。与其校本部最低录取位次7462名(同样658分)几乎持平,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景象。

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最顶尖的医学专业也未能幸免。浙大医学院录取位次最高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今年仅排在1245名,分数652分。而去年,这一专业需要高出普通专业几十分的成绩才能被录取。

医学类专业的降温并非浙大独有现象。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专业今年缩减1个招生名额,分数却从去年708分(位次59名)下滑至694分(位次256名),位次下降近200名。北大医学部的录取线也降至691分,与北大校本部700分的分数线形成鲜明对比。

在浙江医科类高校中,温州医科大学同样遭遇滑铁卢。该校王牌专业眼视光医学(5+3一体化)今年比去年下滑8分、1308名位次号;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下滑8分、1745名位次号。

02 全国蔓延的寒潮
这股医学类专业的寒潮已席卷全国多个高考大省。

在广东,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录取位次从1177名跌至1809名,下滑幅度超过600名。中山大学218专业组(含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5+3、临床五年制)录取位次号从去年的6535名跌至今年的8536名。

山东的数据同样令人咋舌。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录取位次下降近900名,从2024年的1788名跌至2647名。温州医科大学的同一专业在山东的录取位次更从7136名下滑到10384名,降幅超过3000名。

“高考志愿填报就是高考生们用脚投票的人生职业方向选择,”已义务帮考生填报高考志愿近30年的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书记叶军表示,“从前几年的儿科学专业降温,到去年的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始降温,临床医学专业的热度一直在下降。如今,名校临床医学类专业也‘绷不住’了。”35

在叶军今年的公益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现场,他明显感受到考生和家长更青睐就业明确的专业,如定向师范、警校等。即便是以往备受追捧的5+3医学类专业,如今也不再那么受欢迎。

03 光环褪去的背后
临床医学曾是无数高分考生的首选,被誉为“永不衰落”的金饭碗。如今却与“过气”的土木工程一同被网友戏称为“难兄难弟”。这一变化背后,是多重现实因素的交织。

医学培养周期漫长成为首要门槛。与普通四年制本科不同,医学生至少需要5年本科学习,毕业后还要面对规培、专培等持续数年的培训。当同龄人已在职场打拼多年,医学生可能还在为获得执业资格而努力。

“30岁之前都不会有什么太大收入,”一位网友如此描述学医的经济现实。规培期间的月收入普遍在三四千元水平,在一线城市连房租都显得捉襟见肘。

就业压力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医学院校扩招,医学生数量激增,但优质岗位并未同步增加。南通大学今年临床医学专业就扩招197人,分数线相应下降。与此同时,三甲医院招聘普遍要求博士学历,甚至附加海外经历或国家级课题等条件。

“硕士只能去县医院碰运气,博士才有资格冲击三甲”已成为行业现状。即便是顶尖医学院毕业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工作强度与职业风险同样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医生需要值夜班,工作强度高,医疗纠纷频发,职业环境的变化让不少考生和家长顾虑重重。

04 未来之路:寒冬还是理性回归?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降温”,教育界人士看法不一。叶军认为:“救死扶伤依然是不少学子的理想,但现实因素也不得不放到重要位置。这两年,随着医学生求职难度上升,再叠加学医年数长、工作强度大等原因,临床医学专业在考生和家长心中的性价比变低了。”35

有分析指出,临床医学正从“高考分数最高一批人”的专属,转变为“家里能托举+个人能卷赢”的小众精英赛道。家庭经济条件成为支撑漫长医学之路的重要后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家庭考生的选择。

但也有人认为,这波降温中扩招是主要推手。“任何劝退的理由,都没有扩招来的影响更大”,一位观察人士指出,“大幅度的扩招,就必会使得录取名次后移,从而给考生释放专业遇冷的信号”。

未来医学专业的走向如何?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医疗需求将持续增长,6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增千万,慢病、肿瘤、康复等领域存在巨大缺口。医生这个职业不可能被AI完全替代,但其价值实现路径正变得更加漫长和艰辛。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医学领域可能呈现“U型”发展曲线:前半段继续内卷,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后半段随着老医生退休、分级诊疗落地,基层医疗岗位可能率先回暖。

“临床不会走到(土木工程)那一步,但不会再有普涨行情,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会成为常态。”一位行业观察者如此总结。

录取场如风向标,映射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当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录取位次暴跌7010名,当清华临床医学位次从59名滑至256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年轻人价值观的转变。

教育专家叶军见证着三十年来志愿填报的变迁:“今年,因为不少名校临床医学类专业降分明显,所以引发了公众关注。但实际上,热度一直在下降。”

医学的光环未曾消失,但现实的天平已然倾斜。当救死扶伤的理想遭遇漫长培养周期与就业压力,当同龄人已事业有成时医学生仍在为执业资格奋斗,高考生们用分数投下了现实的一票。

考场外,这股寒潮仍在蔓延——从浙大医学院到湘雅、中山医,从山东到广东,临床医学专业的降温已成今夏最醒目的教育图景。

收藏
送赞
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