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爬泰山失联的李小龙遗体已找到
夺走生命的可能不是险峻,而是被忽视的细节
从泰山失联事件谈安全登山与健康准备 近日,一位年轻旅行者在泰山失联多日后不幸遇难的消息令人痛心。这场持续20多天的搜救背后,是一个生命的逝去和一个家庭的悲痛,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户外运动安全的警钟。登山,尤其是夜爬,是一项对体能、装备和知识储备都有较高要求的活动。今天,我们就以此事为鉴,聊聊如何科学、安全地亲近山野。 一、 认识潜在风险:不止是体力挑战失温与低温症:山区天气瞬息万变,昼夜温差大。即使在夏季,夜间山顶温度也可能骤降至10℃以下。出汗浸湿衣物后,山风一吹,极易导致热量快速流失,引发失温。失温初期会出现剧烈寒战、口齿不清、动作协调性下降,非常危险。 体力透支与脱水:登山是高强度有氧运动,会大量消耗糖原和水分。若补给不足,易导致虚脱、眩晕,判断力下降,增加意外风险。 地形复杂与迷路:夜间视野极差,路径辨识困难。陡峭台阶、悬崖边缘、松动的石块都是潜在威胁,一旦偏离主路,极易迷路。 突发疾病:剧烈运动可能诱发个体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脑卒中,尤其在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时风险增高。
二、 登山前,你的“行前清单”准备好了吗?(一) 健康评估是前提 (二) 装备齐全保安全(“夜爬”更需加倍重视) 照明:头灯(备足电池)是必需品,远胜于手机照明,能解放双手。最好再带一个手电筒作为备用。 衣物:遵循“三层穿衣法”。内层排汗(速干衣)、中层保暖(抓绒)、外层防风防水(冲锋衣)。切忌穿纯棉内衣,因为汗湿后不易干,会加速失温。多带一件干爽的备用上衣。 食物与水:准备高热量、易携带的零食(巧克力、能量棒、坚果)。水要带足,并小量多次饮用,避免脱水。可备一些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 通讯与导航:确保手机电量充足,可携带充电宝。提前下载离线地图。告知家人或朋友你的详细登山计划(路线、预计下山时间)。 其他:登山杖(减轻膝盖负担、探路)、口哨(求救用)、简易急救包、少量现金。
三、 登山途中,时刻保持警惕结伴而行,绝不独行:这是户外活动的黄金法则。相互之间有照应,遇险能及时求助。 量力而行,不争强好胜: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感到疲劳或不适时,应立即休息,不要勉强追赶他人。 沿成熟路线行走,不“探险”:夜间尤其要保持在有清晰路标的主路上,绝对不要擅自闯入未开发区域或小道。 关注天气,及时下撤:如遇天气突变(起风、下雨、起雾),应果断放弃登顶,安全下撤。山永远在那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保持通讯畅通:定时与山下亲友报平安。
四、 万一遇险,如何科学自救与求救?保持冷静:恐慌是最大的敌人。深呼吸,停下来判断形势。 “STOP”原则:Stop(停下来)、Think(思考)、Observe(观察)、Plan(计划)。 寻求庇护:如果迷路,应尽量寻找一个能避风、保暖、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而不是无头绪地乱走消耗体力。 有效求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