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顶流”小龙虾为何“不香”了 小龙虾市场降温原因分析

0
回复
66
查看
[ 复制链接 ]

13

主题

15

回帖

96

积分

版主

积分
96
2025-8-20 17:09:0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两年闭店率高达37.2%,夜宵“顶流”小龙虾为何“不香”了

夜宵“顶流”小龙虾为何“不香”了

夜宵“顶流”小龙虾为何“不香”了

夏夜,重庆南滨路。某小龙虾店前,“狂降50元”的促销立牌在霓虹中闪烁,店长王磊望着稀疏的客流叹气:“往年黄金时段早排长队,如今上座率不足六成。”不远处,另一家店主正对着手机卖力直播:“128元三斤麻辣小龙虾送啤酒!”直播间点赞不断,订单却增长缓慢。

曾经夜宵摊上的“顶流”小龙虾,如今确实热度不如从前。这背后是健康顾虑、市场变化、消费理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样的现象,并非只是重庆。据餐宝典近日发布的《2024~2025中国餐饮品类闭店率》数据显示,2024—2025年闭店率最高的餐饮品类是小龙虾,闭店率高达37.2%,较2023-2024年高出5个百分点,创餐饮品类之最。

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主要原因,帮你快速了解:

维度
主要原因
关键表现/数据
健康顾虑高嘌呤、重金属残留、寄生虫风险嘌呤含量118mg/100g;夏季痛风急诊30%与小龙虾相关
市场供需供应激增但需求收缩,导致供需失衡2024年全国养殖规模激增30%,消费端销量却下滑8%
消费趋势新鲜感消退、追求性价比、替代品涌现、居家自制更普遍闭店率高达37.2%;麻辣田螺、捞汁小海鲜等替代品以更高性价比抢夺市场份额
行业自身同质化竞争严重、季节性局限强、网红效应退潮资本快速涌入后迅速退潮

健康顾虑日益凸显
小龙虾虽然美味,但一些健康风险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 “痛风炸弹”:小龙虾本身嘌呤含量较高(118mg/100g),搭配啤酒更是“雪上加霜”,显著增加尿酸飙升和痛风风险。2025年广州疾控数据显示,夏季痛风急诊患者中,30%与食用小龙虾有关。
  • 重金属残留担忧:虽然正规养殖的小龙虾通常符合安全标准,但消费者对其生长环境可能存在的污染(如铅、镉等)仍心存疑虑。
  • 寄生虫风险:若未彻底煮熟,小龙虾可能携带肺吸虫幼虫等寄生虫。

消费选择更趋理性
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总是在变化,如今:
  • 人们对网红美食的新鲜感容易消退。当最初的热度过去,小龙虾对不少人的吸引力也随之下降。
  • 更看重性价比和就餐效率。小龙虾需要剥壳,吃起来相对耗时,对于追求效率的用餐场景并不十分友好。很多人觉得“剥半天吃不到多少肉”,性价比不高。
  • 可替代的宵夜选择增多。麻辣田螺、捞汁小海鲜、烤鱼、生蚝、低脂鸡胸肉等更多元的餐品都在分流小龙虾的市场。
  • 居家自制比例提升。不少消费者选择购买价格更实惠的生虾自己烹饪,这直接影响了线下餐馆的客流。

市场供需已然失衡
  • 供应端:近年来小龙虾养殖规模快速扩大(2024年全国养殖面积达3000万亩,东北、新疆等新兴产区年均增长30%),导致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
  • 需求端:消费需求却在收缩。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餐饮端销售承压,甚至出现了“批发价坚挺但终端卖不动”的矛盾现象,大量同质化的小龙虾餐饮店面临巨大压力。

行业本身存在短板
小龙虾餐饮行业本身的一些特性也限制了其发展:
  • 同质化竞争严重:许多小龙虾餐馆缺乏独特性和创新,容易让消费者感到厌倦。
  • 季节性明显:小龙虾的消费高度依赖夏季,餐馆在淡季经营压力很大。
  • 网红效应退潮:资本曾快速涌入小龙虾行业,但退潮也快,很多品牌未能建立起可持续的经营能力。

转型与未来展望
面对挑战,一些品牌已经开始尝试转型,寻求突破:
  • 产品创新与场景延伸:例如武汉的“肥肥虾庄”通过 “小龙虾+湖北菜+牛蛙”的产品矩阵,并拓展预制菜和外卖渠道,成功将冬季营收占比从不足20%提升至35%。
  • 文化赋能与体验升级:像长沙的“文和友”,就将小龙虾与怀旧市井文化相结合,超越了单纯的就餐,提供了独特的社交和情感体验。


收藏
送赞
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